疫情中大学生的心理调整
作者:学生融媒体发展中心 来源:心理健康协会 发表于:2021年10月14日 文章点击数:534
疫情中大学生的心理调整
新冠肺炎疫情目前已波及210多个国家和地区,影响70多亿人口。从全球角度看,这场疫情已构成了人类在和平状态下最严重的“全球性危机”。恐惧、焦虑、无助甚至愤怒等不良情绪随之产生,严重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我国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各高校先后开展了云课堂等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设心理热线咨询服务等,面对这次肆虐全球的疫情,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这也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新挑战。随着全球疫情的发展,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重点突出6个方面。
1.有效的知识信息是心理健康的保障
知识的有效性与准确性,是保证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随着全球化、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成了各种利益相互纠缠、各种思潮相互角力的空间。人们每天会接收到来自各方面不同的信息,当疫情在全球蔓延,国内外多方舆论在不同的网络空间汇,碰撞、放大,瞬息万变的公众话题和快速更迭的疫情热点给人们心理造成强烈冲击。错误的信息,会造成人的认知偏差,极易产生负面情绪。因此,获取来自正规渠道、准确权威的信息至关重要。面对纷杂的信息,大学生要学会合理筛选,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传递,从而做出迅速而正确判断,这对于保持自身情绪稳定和心态的平和至关重要。在新型冠状病毒大流行面前,人类面临更多未知,正因为未知,才会引发一系列不良情绪,如担心、焦虑、害怕,甚至恐惧。所以,作为当代大学生,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生产者,要相信科学,站在公正立场,学会去分析和判断已知信息,才能在未知事物面前无所畏惧。2.情绪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一个人的情绪状态会影响健康状态,良好、稳定的情绪是抵御病毒的强有力屏障。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升心理抵抗外界压力的能力,有必要开展有效的情绪教育。我认为,大学生情绪教育应从三个方面进行:首先,要学会情绪认知,正确认识情绪。大学生要具备认知和识别当前自身情绪状况的能力,同时高校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媒体要树立责任意识,帮助大学生认识和了解在全球人类共同面对疫情时,产生如焦虑、多疑、惶恐不安、恐惧、害怕和愤怒等情绪时应具有的态度,有意识、及时把握自身情绪的发展。
3.自我分析自己的情绪非常重要
其次,要学会反思情绪,自我分析情绪产生的原因。从分析自我的情绪状态、生理状态、身体状态,以及对接收周围外界信息和外界环境进行综合分析,学会从中发现自我情绪产生的真正诱因。
4.学会调节自我情绪
最后,要学会情绪调节,准确理解和表达自身情绪。准确知觉和理解情绪的能力是大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情绪素养,健康的情绪是可以受自我调节与控制的,所以,人们可以进行情绪转移,合理释放,可把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积极应对所处的环境,为心理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5.生命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
对正在成长中的大学生来说,新冠疫情是一次难得的生命教育机会。生命教育,就是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问题的教育,其目标在于使人们学会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以及生命与天、人、物、我之间的关系,学会积极生存、健康生活与独立发展,并通过彼此间对生命的呵护、感恩和分享,由此获得身心和谐、事业成功、生活幸福,从而实现个体生命的最大价值。
6.疫情期间也能展现自己的价值
在疫情发展变化的特殊时期,大学生应学会自我保护,科学防护,也是对自我生命的呵护。在重大疫情的特殊时期,大学生有责任相互鼓励,相互帮助,有责任关爱身边的他人。生命的精神属性,是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是生命最聚集的闪光点,当面对困境时,精神的力量是巨大的,一个人生命有限,但精神可以永存。当前大学生生存的环境错综复杂,只有不断反思与感悟,认识生命,了解生命的不同属性,才会去追寻其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①自觉按照学校规定进行健康监测,每天保持适量运动,选择人员较为稀疏的空旷开放空间进行室外运动。一旦出现发热或咳嗽等不适症状要第一时间报告老师,并按学校的规定进行集中健康管理和就诊。
②学生在疫情防控期间不得随意出校,避免到人群聚集尤其是空气流动性差的场所。如必须出校,须严格履行请假程序,规划出行路线和出行方式。外出尽量选择楼梯步行或扶梯,并与他人保持1米以上距离,避免与他人正面相对;若乘坐厢式电梯,与同乘者尽量保持距离,分散乘梯,避免同梯人过多。
③讲卫生、勤洗手。餐前、便前便后、接触垃圾、外出归来、使用体育器材、学校电脑等公用物品后、接触动物后、触摸眼睛等“易感”部位之前、接触污染物品之后,均要洗手。洗手时应当采用洗手液或肥皂,在流动水下按照正确洗手法彻底洗净双手,若是流水洗手不便,也可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
④宿舍定期清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和流通。被褥及个人衣物要定期晾晒、定期洗涤。
⑤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不组织聚餐,在食堂错峰排队就餐,践行分餐礼仪。